在北方的冬天,人们最期待的莫过于暖气的供应。北京,作为我国的首都,自然也不例外,每年的11月开始,北京就会进入供暖季,居民们也开始享受大城市的热度。在这篇文章中,我将分享我亲身体验的北京暖气。
第一站:感受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暖气
11月初的一天,我来到中国中央电视台,这座现代化建筑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未来社会,而整个大楼内漂浮着极其温暖舒适的气息。我深感惊奇,以往所见过的供暖系统从未像这样先进和高效。在我穿越大厦内,不断寻找供暖系统的过程中,意识到自己身上已经散发出衣衫无风自舞的微热感。
经过询问,我得知中国中央电视台采用的是智能温控系统,通过实时监测温度、湿度等信息,将中央供暖与自主调节相结合,达到了节能、舒适、安全的目的。这个系统难怪可以透过建筑物填充整个屋子的温暖,真的是第一个让我想要坐在室内一整天的地方。
第二站:北京传媒大学的自给自足
接下来,我来到另一个与高科技相对应但却截然不同,簡單而又傳統的学院——北京传媒大学。这所学校所处的老建筑环境无法与中央电视台相比,但却给我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。
从门外,我就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。大学所有的教学楼,宿舍楼,以及其他的建筑物都采用了老北京火炕的供暖方式,也就是说建筑物的墙壁不但保暖,还具有了鸟巢一样的造型。每一个火炕里都有一堆用曲泥和煤炭造成的小山丘,发出宽而弦的声音,仿佛在呼唤冬天的到来。
火炕的温度处于恰当的范围内,因此在寒冷的北京冬天,学生们无需穿得厚厚的。火炕还可以制造出口感独一无二的水蒸气,让普通的学生寝室变身为舒适的“温室”。相比其他地方,北京传媒大学最大的优势是完全可以自给自足,它的保暖,它的温馨,都在自己创造。
第三站:文化大学的拥抱
最后,我来到北京的一所宣扬传统文化的学校,北京中央民族大学。这座学校校园美丽、幽静,它不但见证了中国多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,还是响应国家政策、倡导传统文化的重点高校。
学校依靠外部的集中供暖和自身的建筑结构取暖,氧气充足、温度适宜、空气清新、干湿适中。在这里,我感受到一种朴素、清雅的氛围。一股舒适、温馨的感觉立即袭来,给我无限感慨,也使我想起了家乡的村庄。
民族大学的名字可以称作“暖和的大学”,这不仅仅因为温度舒适,更是因为它向人们传递了一种宽容、包容、拥抱的暖个体。在这里,人们可以学到中国传统文化,接触不同民族的文化,尊重多样性。我觉得这种民族和谐,是供暖的同时,也伴随着一种思想的暖和。
总结
通过我这次的暖气之旅,我深刻认识到北京的供暖系统可以多元、高效、环保、舒适,气氛营造也十分人性化,不仅提供了环境的温度,更加注重心灵的温暖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,不忘初心,依然坚持传统的明令禁止拥抱创新的民族大学,坚守“自给自足”的传媒大学,运用智能温控系统的中央电视台,同时也有其他很多区别于这几个地方的暖气方法。我想这些都是北京暖气的特点,也是北京文化的代表,必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。
猜你喜欢
网友评论
- 搜索
- 最新文章
- 热门文章